專注互聯網_外貿多語種建站_海外社交營銷_西安百度SEO優化推廣
用一生的時間來磨一面鏡子,這種“蠢事”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做。
然而在荷蘭,一位剛剛滿16歲卻失去了父親的年輕人,他就是這樣一個愿意用一生時間去磨一面鏡子的人。
在父親去世后,為了補貼家用,被迫退學,這位年輕人來到了阿姆斯特丹一家雜貨鋪當學徒。
在雜貨鋪的隔壁有一家眼鏡店,年輕人有空就會到眼鏡工匠那里學習磨制玻璃片的技術。
年輕人非常專注和細致,多年來的打磨生涯使他的技術已經超過專業技師;
他磨出的復合鏡片的放大倍數,比別人的都要高。
就這樣,他鍥而不舍地磨了六十年鏡片。
也因此讓他發現了當時科技尚未知曉的另一個廣闊世界——微生物世界。
他制造的放大透鏡以及簡單的顯微鏡,形式很多,透鏡的材料有玻璃、寶石、鉆石等。
他一生磨制了400多個透鏡,其放大率竟達270倍。
1674年,他開始觀察細菌和原生動物,即他所謂的“非常微小的動物”;
1676年,他給當時的科學權威機構——英國皇家學會寫了一封信,信中這樣寫到:
“我看到了神奇的小生物,你們可以把100萬個這樣的小生物放到一粒沙子上;在一滴水珠里,可以容納270萬個這樣的小東西!…”
他的這份研究報告,轟動了皇家學會,一時間,這位年輕人的名字傳遍了整個歐洲。
1677年,他首次描述了昆蟲、狗和人的精子;
1684年,他準確地描述了紅細胞,證明馬爾皮基推測的毛細血管是真實存在的;
1702年,他指出在所有露天積水中都可以找到微生物,并且追蹤觀察了許多低等動物和昆蟲的生活史。
證明它們都自卵孵出,并經歷了幼蟲等階段,而不是從沙子、河泥或露水中自然發生的。
這個年輕人就是荷蘭顯微鏡學家、微生物學的開拓者安東尼·列文虎克。
他成為了第一個看到細菌和第一個繪制細菌圖的人。
“致力于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細節的完善,終于在他的細節里看到了他的上帝,科學也在他的細節里看到了自己更廣闊的前景?!?/p>
列文虎克細心地磨著每一個鏡片,用盡畢生的心血,致力于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細節的完善,終于在他的細節里完成了舉世矚目的成就,創造了科學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。
細節影響品質,細節體現品位,細節顯示差異,細節決定成功,細節的力量就是“潤物細無聲”。
來源:閆寶龍博客(微信/QQ號:18097696),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鏈接!
版權聲明1,本站轉載作品(包括論壇內容)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,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。2,本站原創作品轉載須注明“稿件來源”否則禁止轉載!